球墨鑄鐵的生產工藝流程是在普通
灰鑄鐵基礎上,通過
精準控制原材料、強化熔煉純凈度、增加核心的 “球化 + 孕育處理” 形成的精細化體系,核心目標是將石墨從 “片狀” 轉化為 “圓整球狀”,最終實現高強度、高韌性的性能。整個流程可劃分為
6 大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,具體如下:
此環(huán)節(jié)的核心是 “低雜質、高穩(wěn)定”,為后續(xù)球化處理消除干擾,是保障球化效果的前提。
-
金屬料破碎至≤150mm,拋丸機去除鐵銹、油污;回爐料清理粘砂并磁選除雜;
-
球化劑、孕育劑在 120℃烘干 2 小時,避免水分導致鐵水飛濺或產生氣孔。
通過熔煉將固體原料轉化為 “高溫、低硫、成分均勻” 的鐵水,是球化處理的基礎條件。
-
中頻感應爐(優(yōu)先,占比>80%):溫度控制精準(±5℃)、金屬燒損少,可避免沖天爐的硫污染;
-
沖天爐 - 中頻爐雙聯(lián)熔煉:沖天爐初熔,中頻爐升溫、脫硫、成分微調,適配大批量生產。
-
裝料熔煉:按 “廢鋼→生鐵→回爐料” 順序裝料,升溫至 1450-1480℃,待完全熔化后取樣檢測初始成分;
-
強制脫硫:若初始 S>0.03%,加入脫硫劑(石灰:螢石 = 3:1),機械攪拌使脫硫劑與鐵水反應生成 CaS 爐渣(浮于表面),扒渣后確保 S≤0.02%(硫過高會破壞球化劑);
-
成分調整:調整 C、Si 含量至目標值(C 3.4%-3.8%,Si 2.0%-2.8%),出鐵溫度控制在 1480-1520℃(高于灰鑄鐵,保障球化劑溶解)。
此環(huán)節(jié)是球墨鑄鐵工藝的 “靈魂”,通過加入球化劑強制石墨結晶為球狀,直接決定最終性能。
-
操作步驟:
-
鐵水包底部預鋪 “球化劑 + 覆蓋劑”:先放球化劑,再鋪珍珠巖(厚度 50mm,防沖散氧化);
-
分兩次出鐵:60%-70% 鐵水快速沖入包中,利用沖擊力使球化劑與鐵水充分反應(伴隨白煙噴濺,需防護);
-
靜置扒渣:反應 1-2 分鐘后,扒除表面浮渣,補充少量硅鐵,靜置 30 秒均勻成分。
-
關鍵控制:殘余鎂量需在 0.03%-0.08%(過低球化不良,過高產生白口 / 氣孔);從處理到澆注需≤8 分鐘(避免鎂氧化)。
球化處理后鐵水易出現 “白口組織” 或 “石墨球粗大”,需通過孕育細化組織,保障性能均勻。
球化后鐵水流動性略低于灰鑄鐵,且凝固收縮率高(1.5%-2.0%),需優(yōu)化工藝避免缺陷。
-
模具:以樹脂砂型為主(高強度、低發(fā)氣),大型件需設 “冷鐵”(加速凝固)和 “冒口”(補縮收縮);
-
離心鑄造:大口徑管道專用工藝,鐵水在旋轉模具中成型,石墨球分布更均勻。
-
澆注溫度:1380-1420℃(低于出鐵溫度,保障充型且避免縮孔);
-
澆注速度:中型件 30-60 秒 / 件,大型件 1-3 分鐘 / 件,采用 “底注式 + 多澆口” 平穩(wěn)充型;
-
保溫開箱:鑄件在砂型中保溫 2-4 小時,冷卻至 200℃以下再開箱(防裂紋)。
通過清理去除附著物,結合熱處理調控基體組織,最終實現目標性能。
-
落砂:振動落砂機分離鑄件與砂型(樹脂砂可回收);
-
清理步驟:
-
切除澆冒口:氣割(大型件)或液壓剪(小型件),切口打磨平整;
-
表面處理:拋丸機去除粘砂 / 氧化皮,粗糙度達 Ra12.5μm 以下;
-
內腔清理:高壓水槍 / 壓縮空氣吹掃殘留砂芯。
-
成分檢測:光譜儀測 C、Si、Mg、S 等元素;
-
金相檢測:顯微鏡觀察石墨球化率(≥85% 合格)、圓整度及基體組織;
-
力學檢測:拉伸試驗測抗拉強度、延伸率;
-
無損檢測:超聲波查內部缺陷,管道做水壓試驗(1.5 倍工作壓力無泄漏)。
整個流程圍繞 “純凈鐵水→球化改造→細化優(yōu)化→成型調控” 展開,與灰鑄鐵相比,其核心差異在于增加球化 + 復合孕育環(huán)節(jié)、嚴苛控制雜質與溫度、強化熱處理調控。這種精細化工藝雖使成本提升 30%-50%,但實現了 “鐵的鑄造性 + 鋼的強韌性” 的結合,成為高端裝備與基礎設施的關鍵材料。
無錫市鑄造廠擁有68年鑄造加工經驗,歡迎來電咨詢!